聚焦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保险学院赴人保寿险广东省分公司开展深度调研

来源: 时间:2025-05-13

2025年5月8日,保险学院党委书记刘新强、院长陈辉率队赴人保寿险广东省分公司开展调研交流,围绕寿险行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创新及校企深度合作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人保寿险广东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杨槐,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梅元丙携管理团队热情接待,双方在行业变革的关键节点上达成多项共识,为深化产教融合、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寿险人才锚定方向。

洞察行业变局:从粗放增长到价值深耕

交流中,人保寿险广东省分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闫磊在介绍公司招聘中指出,随着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企业人才需求正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单一岗位技能已难以满足动态竞争需求,具备保险专业底蕴、科技数字化思维、客户需求洞察能力及政策敏锐度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核心目标。公司在招聘中更注重“可迁移能力”,要求从业者既能快速适应岗位轮换,又能在营销服务、产品设计等领域展现综合素养,以应对行业人力结构的深度调整。

业务发展部副总经理沈一瀚在剖析行业发展态势时指出:传统个险渠道面临转型压力,而银保渠道、“保险+科技”模式及普惠型产品(如惠民保)呈现蓬勃生机。他强调,行业正经历产品形态向保障型、长期价值型的转型,同时面临渠道效率提升、产品同质化竞争等挑战。在此背景下,企业加速布局“保险+养老”生态及高净值客户服务,亟需兼具保险专业知识、数字化技能、创新思维与良好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的产业导向。

人才培养思辨:从理论储备到实践赋能

孙杨槐总经理结合行业政策与企业实践,提出人才培养需紧扣“落地思维”。他指出,个人营销体制改革推动行业从“人海战术”转向“精兵战略”,未来销售岗位将更注重“客户教育”与“需求解决方案设计”,而非单纯产品推销。高校应引导学生突破传统认知,在夯实保险基础理论的同时,强化沟通能力、数据应用能力及抗压韧性培养,尤其要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如利率市场化、养老金改革)对行业的深远影响。他特别强调,实习实践需前置化、场景化,让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心态转变,避免理论与实践的“断层”。

针对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陈辉院长介绍了保险学院的办学特色与改革方向。学院作为全国少数以“保险”命名的二级学院,始终坚持“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同频”,现有专业体系覆盖保险学与精算学。他提出三大合作构想:一是深化实习基地合作,拓展研究生层次实习项目,通过企业导师制、案例工作坊等形式,让学生早期接触行业前沿,提前对接企业需求;二是探索“微专业”建设,开发“保险+人工智能”“保险+法律”等交叉课程,嵌入企业案例与实操场景,解决传统专业设置与市场快速变化的适配问题;三是深化研究生培养协同,邀请企业高管担任校外导师,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及实践课题研究,推动学术成果向产业价值转化。

刘新强书记则从“实践育人”本质出发,强调校企合作需聚焦“双向赋能”。他提出,高校可依托企业建立“沉浸式”教学基地,让学生在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加剧、高净值客户服务需求上升等现实场景中,理解保险产品设计逻辑与客户服务策略;同时,企业导师走进课堂开设“行业前沿讲堂”,将监管政策解读、市场风险研判等实战经验融入教学,帮助学生树立“问题导向”的学习思维。他特别指出,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校企共同构建“理论输入—实践验证—反馈迭代”的闭环培养模式。

此外,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丁继锋博士、精算科学系副教授陈世金博士、保险硕士教育中心副主任王静曦博士还与人保寿险广东省分公司的各位领导就寿险行业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保险学院办公室负责人郑根创老师参加了此次调研交流。

此次调研交流不仅是一次供需对接,更是一次面向行业未来的深度思辨。双方一致认为,在寿险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的关键期,校企合作需从“人才输送”升级为“生态共建”,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培养既有专业深度又具全局视野的“新保险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