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辉

来源: 时间:2024-05-17

undefined

一、基本情况

付明辉,经济学博士,保险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014年于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17年于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21年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21年7月进入广东金融学院保险学院工作。主要从事社会保险、农村金融与保险、风险管理、人口经济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农村经济》等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项。曾获得广东金融学院优秀班主任、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二等奖、华中农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济学研究前沿青年学者论坛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二、科学研究

(一)主要研究领域

社会保险;农村金融与保险;风险管理;人口经济

(二)论文、著作、专利、获奖

1.国有资本参股如何影响民营企业的风险行为?——基于内外部资源效应与治理效应视角,《南方金融》2025年第8期,第一作者。

2.社会网络、数字经济与农业转移人口高质量充分就业,《劳动经济研究》2025年第1期,第一作者。

3.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定居意愿——基于城市劳动力需求冲击及房价异质性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24年第8期,第一作者.

4.Effects of public health policies on the health status and medical servic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internal migrants,《China Economic Review》2020年第8期,第一作者.

5.要素禀赋、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28个国家的比较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6年第12期,第一作者。

6.数字经济下社会资本与农业转移人口高质量就业:多维测度与机制识别,经济科学出版社,2025年,独著。

(三)主持的项目

1.数字化转型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22-2025年。

2.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就业研究:理论机制、风险评估与政策优化,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2025年。

3.共同富裕下数字化转型驱动广东省农民工收入增长的理论机制与政策优化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青年项目,2023-2025年。

三、学生培养

(一)主讲课程

本科生:《财产与责任保险》《保险经营管理学》《保险学》等。

研究生:《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保险产品设计》。

(二)开发的研究生教学案例

1.护“新”又护“薪”:新业态劳动者的保护伞——职业伤害保险,全国保险专业学位入库教学案例,2024年,第二作者。

(三)指导学生

自2023年开始指导研究生以来,积极参与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工作。目前共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其中1名已顺利毕业并进入保险行业工作。目前指导研究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加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1项,多篇论文处于权威和核心期刊投稿中,所带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学术潜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指导3名本科生获得广东金融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学生获得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项目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第十四届中国风险管理与精算论坛本科生保险产品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第四届佛山市大学生保险产品创新邀请赛三等奖1项。

四、社会服务与实务

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会员。担任《中国农村经济》《金融经济学研究》《Frontiers in Health Services》《Economic Systems》《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等期刊匿名评审人。

五、招生方向

(一)社会保险:主要研究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经济影响,以及技术变革对社会保险的影响;

(二)农村金融与保险:主要研究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家庭金融问题;

(三)风险管理:主要研究企业风险承担、劳动力失业风险等问题。

六、招生要求

1.在治学方面,应充分认同导师的研究方向,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并能够熟练掌握至少一门统计分析软件(如Stata、R或Python等),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良好,以支撑学术研究和实证分析。

2.在纪律方面,应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和科研规范,保证科研工作的规范性和学术诚信。

3.在职业规划方面,应对未来发展有较为清晰的目标,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能够主动思考并积极与导师沟通交流,从而在学术与职业道路上实现持续成长。

七、联系方式

邮箱:mhfu@gduf.edu.cn